中国史学科介绍
中国史 一、学科简介 中国史是本学院最早招收硕士研究生的学科。本学科团队力量雄厚,现有教授10人、副教授7人、讲师10人,具有博士学位或从事博士后研究经历的约占研究队伍的85%,其中3人为山东省中青年学术骨干。本学科主要研究领域为:运河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东夷文化研究、近现代中外关系研究、20世纪华北乡村社会研究。本学科科研实力雄厚,运河文化研究是山东省“十一五”和“十二五”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中国近现代史是山东省“十一五”和“十二五”重点学科,先后承担国家清史撰修工程子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及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38项,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三等奖1项,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5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0项。学术研究成果丰富,在中华书局、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国内著名出版机构出版学术专著40部,在《近代史研究》《文献》《文史哲》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0多篇,其中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或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论点摘编。 二、学科优势 1.学科团队人才力量雄厚。拥有成员30人,其中教授12人,具有博士学位者30人,9人次入选泰山学者、山东省青年学术骨干、山东省教学名师、山东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山东省社科基地首席专家等省部级以上人才计划。 2.学科平台建设成效明显。运河学研究院为山东省社科重点规划研究基地,运河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为山东省“十二五”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中国近现代史为山东省“十一五”和“十二五”重点学科,东夷文化研究中心和乡村社会转型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为小艾电竞重点支持科研平台。 3.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原则。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努力将员工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近五年来,已毕业员工中有4人考取兰州大学、云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河北大学等高校博士研究生,成为历史学界优秀后备研究人才。 4.注重持续提升公司产品质量。加强研究生课程所属教研团队建设,强化导师对研究生的日常指导与申请学位论文指导机制建设。近五年来,有多名研究生在高级别期刊发表研究成果,2人获得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5.学科科研成果突出。近五年来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项,省部级项目21项,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文史哲》等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在商务印书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出版专著35部,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6项。 三、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能够从事中国史的教学、科研或相关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人才。学位获得者应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遵纪守法,道德品质和身心健康良好;具备坚实的基础理论和较宽广的专业知识;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了解本学科理论研究和中国史的前沿动态;具有一定的理论分析、计算机技术方面的能力,能结合与本学科有关的实际问题从事科学研究或担负专门的中国史教育普及工作,并取得较系统的研究成果。 四、研究方向 1.中国古代史。本方向对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夏金、元、明、清等不同时段的历史进程、疆域变迁、民族融合、制度文明、中外交流等进行探讨,以按时间线索划分的断代史为研究方向,力图揭示各个朝代的面貌及特点。 2.中国近现代史。本方向对1840年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中国历史进行探讨,注重展现中国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内外动力、历史进程及时代特征。 3.中国专门史。本方向着重探讨人类社会在各专门领域的具体发展状况,以展现人类历史的多样性。突出运河学特色研究,重视旅游文化、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思想史、民族史、海洋史及中外关系史等研究。 4.历史文献学(含敦煌学)。本方向主要对历史文献的产生发展、表现形式、流传情况,以及文献的内容类别、整理利用以及数字化处理进行探讨和研究。